书接上回,接着说这一部《西汉演义》。上回书咱们说到项家,项梁和他的侄子项羽,还有季布、钟离昧在会稽起事。他们啊,杀了会稽郡的郡守殷通,自成一批人马,短时间内聚集了二十万的人。不过呢,光有这二十万,手下的将领却不足。搁现在话说,这公司员工挺多,中层干部太少,那你这二十万人怎么管理呀?总不能就让这老哥几个来管理吧?项梁、项羽、季布、钟离昧,光靠他们几个可不行啊。所以他们就想办法,到附近寻找有大将之才的人。听说呢,在会稽城西门以外三十里有个小屠山,小屠山上有两位寨主。大寨主姓桓,叫桓楚,二寨主姓于,叫于英。这桓楚和于英两位寨主都是有大将之才。项梁就觉得,哎,得请他们两位上山,特别是他们俩在小屠山训练了八千子弟兵,一个个都是能征善战。项梁想把这一伙人马全部招到会稽,一同效力。于是,项梁就派季布和钟离昧两个人带上厚礼,前往小屠山请两位寨主下山。
项梁这边安排好了,有人说话了。谁呢?正是项羽。项梁一琢磨,项羽这人呢,虽然有膀子力气,能打也有本事,可是性格粗鲁,不会说话。你说这种请人来入伙的事儿,话要是说不到位啊,人家可能不愿意来了。所以就没叫上项羽。项梁解释说:“我想把你留在身边帮我打理事物嘛。”项羽说:“哎,没事儿,也让我见见世面嘛,见识见识总是好的。”季布和钟离昧两人一听,也会做人情啊,说:“项梁将军,没问题,您就让少将军项羽跟着我们一起去吧。他代表您去,那这事儿显得咱们重视啊。”项梁一听也有道理:“哦,那好吧。不过项羽,你一路上别多说话,到了山上,能不说话就不说话,别添乱啊。”项羽答应了:“好啊,我少说话就是了。”
就这样,三个人带着礼物来到了小屠山。距离不远,三十里地嘛,一会儿就到了。到了山下,罗罗兵赶紧报上山。山上呢,桓楚和于英一听,“哟,怎么会稽城的几位将军来到我们山上了?”桓楚虽然也是能征惯战,有膀子力气,但聪明才智不如二寨主于英。于英更为机敏,能文能武。桓楚问了:“兄弟啊,你说他们仨来咱们这山上有什么事?”于英分析:“依我看呢,礼下于人必有所求。他们肯定是想请咱们入伙。”桓楚问:“哦,何以见得呀?”于英说:“刚才您讲了,这项梁将军在会稽城起事的事儿啊,已经有些日子了。我也听说他们聚集了二十万人马。可您听听,这二十万人有几个将军呢?有几个将领啊?没听说过吧?要想发展下去,他们估计还得四处广纳贤才。想必是听说了咱们在小屠山。您别看咱们这儿只有八千人,可咱这八千子弟兵啊,战斗力不比他们那二十万人差。真要打起来,咱们这八千人可不见得打不过他们那二十万人呢。他们不过是乌合之众。”
桓楚一听,觉得有道理,接着问:“兄弟,那要照你这么说啊,这是个好机会。可是,跟着他们干有没有前途啊?这天下起义军这么多,咱们也得考验考验他们,不能把自己贱卖了。是不是啊?一会儿他们来了,你看我眼色行事。”桓楚很是信任于英。于英点头:“没问题,一会儿全凭兄长安排。”
于是,桓楚一声令下,罗罗兵领着项羽、季布、钟离昧三个人带着礼物上了山,到了大厅之上,分宾主落座,酒宴摆上。季布先开口:“两位寨主,我们项梁将军在会稽城起事,久闻两位寨主的大名,钦佩不已。今天呢,特派我们三人,特别是少将军项羽,一起来请两位寨主和八千子弟兵下山,跟我们项梁将军共谋大事。”桓楚一听没说话,把话递给了于英。于英说道:“哎,季布将军,钟离将军,少将军。你们几位在会稽城确实有本事,杀了郡守殷通,聚集了二十万人。我们这四周没有不佩服你们的,声名远播。我们自然也想加入你们。不过啊,现如今天下起义军这么多,咱们到底跟哪支起义军一起打天下呢?要是跟错了,打了半天最后又被别人得了天下,胜者为王,败者为寇。到头来我们还是落草为寇,转了一圈我们还得当山贼,这图什么呀?所以我们自然得找天下第一的人,跟着他打天下。以后打下天下了,我们也能沾沾光啊。”
于英的意思很明确,他们不想跟错了人。听到这里,季布开口:“那照您这么说,难道我们项梁将军还不够吗?我们这可是楚国出的大将之才啊!”于英笑了:“将军,您还是谁啊?有什么证明吗?怎么能证明您这支队伍很强?您是能打,还是能收服人?对不对?有什么证明材料没有?还是咱们比试比试,怎么算呢?”季布听了也犯难,这怎么证明自己是天下第一呢?于英接着说:“要是没有天下第一的本事,那我们两位寨主可不能从命,没法跟着您走啊。但要是您真有天下第一的本事,那我们就带着八千子弟兵跟您下山。”这话一出,季布和钟离昧都沉默了。
突然间,项羽一声大喝:“我说,两位寨主,您们这话可就不中听了!”这声音响亮得像小地震一样,房间里都落灰了。桓楚一抬头,项羽这人个头高,坐在那儿都显得比别人高一截。桓楚问:“少将军,您有什么话要讲?”项羽说:“哎,两位寨主,你们不是要天下第一吗?我项羽不敢说是天下第一,但也是打遍天下无敌手。你们还信不过吗?”桓楚说:“哟,少将军,久闻您大名啊。可是,您怎么体现自己天下第一呢?”项羽一听,笑了:“哎,咱们都在这儿,咱们可以比试比试啊。你们是单挑还是一起来,我都不怕!”桓楚笑道:“少将军,您这话说错了。咱们不是敌对双方,何必要动手呢?这样吧,我给您出个主意。在我们这小屠山山下不远,有一座禹王庙。庙里有一口大鼎,要是有人能把这口大鼎推倒,再扶起来,那就说明力气过人,有着天下第一的本事。我们哥俩带着弟兄们当时就下山,跟随您一起共谋大事。要是推不倒,扶不起来,实话跟您讲吧,说这种话的人可多了去,但没有一个成功的。”
项羽一听:“行,那咱们赶紧走吧!”桓楚连忙说:“您别着急,这不是刚摆上酒宴嘛,先吃饱喝足了再说,有力气了再去推鼎。”项羽却急着说:“不吃不吃,赶紧走!我就这脾气,快去快回。要是我把这鼎扶起来了,咱们就是朋友,一起吃喝,那多开心呢。要是推不倒,扶不起来,那以后咱们各走各的道,互不来往。”项羽这暴脾气一说,余英也不得不佩服他:“好,少将军,我们给您带路吧。”
于是桓楚和于英带路,项羽、季布、钟离昧跟在后面,一行人就往禹王庙去了。他们这一去不要紧,小屠山上的八千子弟兵可都听说了。大家纷纷议论:“哎,听说没有?今天来了一个要去禹王庙推鼎扶鼎的。”“是啊,以前来的人可都没成功过,这次搞不好又是吹牛的。”“不过也不见得啊,我听说这会稽城的少将军项羽确实有两下子。”于是,八千子弟兵纷纷跟着来看热闹。
项羽他们到了禹王庙,庙里有三进院落,还挺大。大殿前的头一进院子里,就摆着这口大鼎。这口鼎号称是千钧之鼎,千钧不是千斤。“千钧一发”这个成语里的钧在汉代相当于三十斤,换算到今天大约是七八吨重。当然,现实中不可能有这么重的鼎,这里有夸张的成分,但就说明这鼎非常沉重。
项羽看着这口鼎,也不是一上来就鲁莽地推,而是先观察后围着鼎转了几圈。他叫了两个当兵的过来试试,看看鼎到底有多沉。这当兵的也试了好几次,有人试着推了推,但就是推不动。项羽观察了一下,有了底,觉得自己能推得动,问题不大。于是,他亲自上阵,走到鼎边上,双手抱住鼎耳朵,试着晃了晃,感受一下重量。然后项羽左手抓住鼎耳朵,右手扶住,肩膀一使劲儿,这鼎晃了起来。项羽用力一推,鼎就倒了。随后他再扶起来,这样三推三扶,整个过程是干脆利落。桓楚和余英看得目瞪口呆,没想到项羽真有天生神力,能把这鼎推倒扶起来,还推了三次,扶了三次。
这时候,旁边的罗罗兵也被震撼了,纷纷鼓掌喝彩,佩服项羽。项羽一高兴,劲儿上来了,说:“这算得了什么?推倒扶起来不算什么,我还能把这鼎举起来,你们信不信?”桓楚和余英一听,这可更夸张了。他们觉得,这么沉的鼎,推倒扶起来已经了不起了,怎么还能举起来呢?但项羽不管那些,趁着热情高涨,双手抓住鼎耳朵,竟然把鼎给举了起来,还在庙里转了一圈。众人看得瞠目结舌,没想到项羽的力气如此惊人。
桓楚和余英也没话说了,项羽不仅推倒扶起了鼎,还把鼎举了起来。他们决定带领八千子弟兵跟随项羽下山,共谋大事。大家回到山上,开心地吃了一顿酒宴,收拾好东西,带着子弟兵投奔会稽城。
不过,项羽和他的军队在路上遇到了一匹黑马,当地传说这匹黑马是一条蛟龙变的,性子极为刚烈,一般人靠近不得。项羽不怕,他看上这匹马,想把它收为己用,结果这马冲着项羽就扑了过来,项羽眼疾手快,抓住了马的鬃毛,骑了上去。马不甘心,被项羽骑住,拼命地颠着想把他甩下来。这场人与马的较量,将在下回书接着讲。